中国论文数超过美国,施一公在会议上发言
北京时间三月七日消息报道。“曾经我有过自己的对于未来的预测,在二零二零年,在论文数方面中国会彻底赶超美国,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一方面我们居然提前实现了目标。”
说起这项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并未透露出骄傲,反倒是一脸担忧,语调沉重。这是为什么?
“有些评论因此说,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超过美国了,我很担心。”5分钟左右的发言,施一公说了3次“很担心”,让他感到担心的,是科研评价的问题。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施一公在参与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过去5年里,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了两倍,技术交易额翻了一番。“如果较真一点,假设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从100增加到300,技术交易额从100变成了200,那么单个专利交易额其实是不增反降了,是5年前的66%。”施一公算了一笔账。
这一数据折射出来的,是科技评价体系的问题。施一公称,在各个单位,不论是晋升还是考量绩效,都会把专利、发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数和文章所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作为标准,而且这一风气愈演愈烈。
“但这几个核心的科技评价指标——文章数量、论文引用率、杂志的影响因子——都可以人为地提高。我想大家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
他表示,各个学校、单位都办了杂志,想要提高影响因子,互相引用就可以,引用多了,‘影响因子’自然也就高了。“中国这样的国家,想要把这3个指标做上去,我认为是易如反掌。”在他看来,论文不足以说明科技实力,美国没有这样的评价方式,科技实力却依然领先。“因此,论文和科技实力是两回事,大家千万要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