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北川发现世界新物种,发现特别的刺虎天牛
北京时间一月二十六日消息报道。淅川小寨子沟保护区在昨日正式对外公布了这条消息,该保护区通过欲捷克布拉格生命科学大学、北京二元昆虫实验室合作,经历了长达12个月的素材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北川发现了世界新物种——小寨子沟刺虎天牛。该物种的发现,极大丰富了小寨子沟保护区天牛昆虫的多样性。
目前,小寨子沟刺虎天牛的正模标本暂存于北京二元昆虫实验室,计划日后永久保存于四川大学实验室标本馆。
板栗树上
发现特别的刺虎天牛
四川小寨子沟保护区工程师张涛是此次科研人员之一。他介绍,从2016年起,保护区和捷克布拉格生命科学大学、北京二元昆虫实验室合作,进行了“小寨子沟保护区天牛昆虫多样性研究”。回忆起长达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和风餐露宿,张涛很是感慨。
张涛介绍,夏季是天牛发现的高峰期,因此标本的采集也需要在夏季完成。那些日子,北京二元昆虫实验室创始人刘彬,中科院昆虫博士、捷克布拉格生命科学大学博士后王成斌,以及捷克甲虫研究人员Petr Kabatek、Petr Viktora、Ondej Konvika分组进山,每人都带着捕虫网、麻醉药、白布,以及500瓦的汞灯等物品,当然,还有干粮和水。
“因为很多访花天牛喜食植物的花粉,我们在白天的时候,就用捕虫网在板栗树、大黄等植物的花上去网天牛。晚上,就用500瓦的汞灯进行灯诱,吸引天牛飞来,再进行捕捉。有时运气不好,一天都采集不到一个,有时运气好,一天就有几十上百个。不过,大部分天牛都很常见。”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7月,科研人员在采集完天牛标本进行科研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只刺虎天牛标本很奇特,这个标本的第四节触角内侧具刺状突起,通体黑色或黑褐色,鞘翅具有三行白色曲状和横状斑纹。
这一新发现,吸引了科研人员的关注。2016年8月,2017年6月和7月,他们先后四次进山,为的就是采集更多的标本,希望从中发现更多线索。“通过四次发掘,我们一共发现了100多只相同但不知名的刺虎天牛,这些刺虎天牛一般最大体长不到7毫米,腿和触角呈褐色,第四节触角内侧具刺状突起,通体黑色或黑褐色,鞘翅具有三行白色曲状和横状斑纹。”刘彬介绍。
据了解,刺虎天牛属隶属于鞘翅目,天牛科,天牛亚科,虎天牛族,而刺虎天牛属与族内其他属的显著区别,在于第三四节触角,有的种类甚至五六节触角内则具有刺状突起,全世界一共300余种,中国分布有100余种。
现存北京
将送川大实验室标本馆永久保存
这一重大发现,让科研人员兴奋不已。2017年8月,捷克甲虫研究人员Petr Viktora、北京二元昆虫实验室创始人刘彬和张涛共同将该新发现的刺虎天牛命名为——小寨子沟刺虎天牛。
随后,他们共同撰写文章,于2017年12月27日在捷克杂志《Folia Heyrovskyana》出版文章《A new species of the ClytiniMulsant, 1839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Cerambycinae) from China》,命名了一种世界新物种——小寨子沟刺虎天牛(拉丁名:Demonax xiaozhaizigouensis Viktora,Liu & Zhang, 2017)。
刘彬介绍,命名新物种,是科研人员在发现的基础上,撰写科研文章,发给相关的权威杂志,由他们进行审核,确定发表命名新物种。
据刘彬回忆,新物种小寨子沟刺虎天牛采集于板栗树的花上,属于该地区同时期的优势种类,至今才被发现是因为该种与属内其他种类区别不明显,容易混淆。
据了解,小寨子沟刺虎天牛的正模标本目前暂存于北京二元昆虫实验室,计划日后永久保存于四川大学实验室标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