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阿都乡六年巨变,用慈善和爱心改造一个乡村

2018-01-22 14:31:05

北京时间一月二十二日消息报道。在六年之前,阿都乡这个贫困的地方,属于这里的很多孩子在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喝上了牛奶,乡里的基础设施条件也稍微改善了不少,水泥路替代了土路。孩子们身上也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从曾经的习惯堵路投石的顽皮孩子,开始懂得感恩;有条件的阿都人也恍然领悟爱心的力量,捐资助学,各尽其力。

阿都乡六年巨变

阿都所在的云南省宣威县虽以宣威火腿闻名,但还是个贫困县,阿都则是民族特困乡。阿都乡地处乌蒙山连片特困区,是云南20个最边远的民族特困乡之一。2000年时,当地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5年,不及同期北京的一半。

在2012年之前,阿都全乡仅有60%的地区通动力电,而且动辄停电十几天。全乡12个行政村,通自来水的不到10%,7成人畜饮水要靠平时积蓄的雨水,到几公里外背水、挑水、驮水是常态。阿都乡一位任职21年的村干部,双手布满老茧。

阿都乡恶劣的自然条件,曾造就了当地众多的贫困人口。对当地的很多孩子来说,拥有一个足球和篮球,是件奢侈的事。阿都乡一所村小内,孩子们用纸做的球投篮。他们将废纸揉成团或在纸团外再裹上一层塑料袋,既当足球又当篮球。

从冬瓜土豆到牛奶鸡蛋阿都乡一位村民在陡坡上种植庄稼。阿都8成以上的耕地为25度以上的坡地,平地和矿产都极为匮乏。“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难耕”,是当地人对阿都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总结。

阿都乡的一名小学生在家吃着简陋的饭食——白水面条和炒辣椒。因为贫穷,一天只吃中、晚两餐,是阿都人曾经的生活习惯。学生们曾经普遍不吃早餐,很多人从家带几个煮熟的土豆或冬瓜,便当作一日两餐。

2012年5月,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加餐”项目首批鸡蛋、牛奶送抵阿都。除梨树完小地处乡镇街道条件稍好,不符帮助条件外,全乡其余12所完小皆被鸡蛋、牛奶覆盖。而按当地教学分配,全乡五年级及以上年级皆要转入梨树完小就读。过去阿都的孩子绝大多数没早餐吃,如今,受益于“爱加餐”项目,全乡2000多位四年级及以下入学儿童,每个上学日都可免费享受一个鸡蛋和一盒牛奶的营养补充。

阿都乡大佐完小校长吴维跃记得,因为从未喝过牛奶,“爱加餐”刚落地时,少数孩子在饮用牛奶后出现乳糖不耐性的症状,连吃几天才适应。老师朱家富回忆,第一次领到鸡蛋牛奶时,很多孩子不会使用吸管,有的甚至不知从缺口处撕开鸡蛋包装。为此,老师们特意用了几天时间来教会孩子。

“爱加餐”项目启动于2008年,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携手爱心企业,以企业员工向消费者劝捐募款的形式,通过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免费牛奶、鸡蛋的营养加餐等形式,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状况。

因为“爱加餐”项目,阿都乡的很多孩子才生平第一次喝到牛奶。在给扶贫基金会的一封感谢信中,一名孩子写到:“以前我从来没喝过牛奶,吃过卤鸡蛋,不知道牛奶是什么味道。是你让我知道了牛奶是什么味道。”记者翻阅了多封感谢信,“长大了帮他人”,是孩子们的普遍心声。

每隔一段时间,牛奶和鸡蛋就会被配送至阿都乡中心学校,再由中心校将牛奶和鸡蛋转运至下属的学校。自2008年启动以来截止到2016年末,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加餐”已为我国滇、川、黔、鄂、桂等10省贫困地区提供了超过3800万份的鸡蛋、牛奶加餐。

在牛奶、鸡蛋进入阿都校园一个月后,“爱加餐”的另一个子项目——“爱心厨房”也落地阿都。2012年6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向阿都全乡13所完小,捐赠了包括电炉灶、蒸饭车、消毒柜、冰柜、操作台和排风扇在内的13套的”爱心厨房”设备,覆盖了阿都全乡所有小学。曾经全乡几乎所有小学食堂都仅有“一把菜刀一口锅”、“一眼土灶一把勺”,并不具备负担全校学生伙食的能力。

曾经各校厨房设备简陋,要3小时才能做出一餐饭,而今只要1小时就能做好,而且孩子们也再没吃过夹生或糊的饭菜。截止到2016年末,中国扶贫基金会已向我国滇、川、黔、鄂、桂等贫困地区提供了1164套爱心厨房设备。自2011年国家启动营养改善计划后,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但在部分贫困地区及国家政策尚未覆盖的区域,仍有很大的营养需求。

爱心厨房的运转,让阿都乡营养午餐和晚餐供给陆续铺开。由于粮油、蔬菜都要通过车行84公里的山路进入宣威市区采购,非常不便。阿都中心学校共计投入800万元,在阿都开辟出一处占地55亩的营养餐补给基地。除向全乡中小学提供自种蔬菜和自加工的豆制品、肉油外,还自养生猪。

有了便捷的“爱心厨房”,阿都乡各个完全小学就能更好地实施营养午餐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计划。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寄宿生可在国家补助下享受免费晚餐。而阿都经撤并校点,全乡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寄宿生。这意味着,在“牛奶+鸡蛋”补齐早餐空白,“爱心厨房”使得各小学提供午、晚餐成为可能后,阿都全乡大部分小学生上学日都可享受免费的三餐。对很多学生来说,学校的饭菜要远比家中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