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2083算中等收入?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受人调侃
北京时间一月十七日消息报道。公共空间话语在如今这个经济发展至上的时代已经慢慢开始偏向于精英化了。这些中等收入水平以上的人把关于房车的故事,以及背后承担的压力讲到了一种极致。
这两天," 国家统计局:月入 2083 元就算中等收入群体 " 的报道在朋友圈热议,并伴着不无戏谑的调侃:" 再也不要叨叨什么拖后腿了,再拖都拖地了 "" 感情我这月入 5000 元的都成土豪了,千万别被分了田地 "。
什么情况?原来,国家统计局近日用明确的具体数据回答了 " 一个月要挣多少钱,才能算是中等收入群体 " 的命题。按照世界银行的中等收入标准 " 年收入 2.5 万 ~25 万元人民币 ",换算下来,也就是说只要月收入 2083 元,就能算中等收入群体了。(《都市时报》1 月 15 日)以这种算法,中国拥有 " 世界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3 亿人为中等收入群体,占世界的 30%。
在当代中国,可能除了 " 0 后 " 的代际话题之外,最能撩动民众心弦的就是自己的收入,特别是和别人比起来能排到哪个段位的话题了。大家调侃的时候,显然多少有另一重表达:这标准是不是也太低了点?洞察每一波关于中等收入之类调侃的背后,显然都饱含着对于未来太多的期许。
仔细研究了一下国内外各种关于中等收入标准的指标,或许不得不承认,这个数字作为一个基准线,恐怕还是经得起推敲的;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一直在增加,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拿世界银行的标准换算下来,不就是月入 2000 多元吗?
当微博朋友圈里刷屏调侃的时候,或许提醒我们另外一个真相:这个时代,公共空间话语早已经偏向于精英化了。中等收入以上的人,把关于房子,车子的故事,以及房子车子背负起的压力,讲到了极致。反倒那些平均数以下,苦于每一个生计日子的人,稀缺了声音。我们不能失去对于低收入群体、贫困人口仍然庞大的体认能力——真实世界里,每个月为了 1000 元苦苦挣扎的,大有人在。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当我们在谈论中等收入群体的时候,都附带着一种对于静美生活的向往,一种从容应对日常生活的追求。从这个维度来考量,公共话语层面的中等收入群体,月入 2083 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世界银行的指标跨度很大," 年收入 2.5 万 ~25 万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 月入 2000 多元到月入 20000 多元之间 ",这一个 "0",包含的内容何其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