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士批华为用房留人,难起到与激励相容效果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为人们带来的是高房价的普遍问题,大家一边工作一边对于高不可攀的房价焦虑不安,企业想要激发员工的忠诚度便可以通过为公司人才解决居住方面的焦虑问题。
最近华为、格力等企业用房留人引发了坊间热议,让很多人望洋兴叹“为何别人家的公司这么好”。
企业用房留人残留企业办社会旧痕
当前由于房价的高企,买房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奢望。安居则乐业,企业为员工提供福利住房支持,改善和解决员工的居住问题,确实有助于提高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加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不过,为员工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住房也好,为员工提供免息的贷款也罢,对公司、对员工、对市场等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尴尬的警示。
自1998年房改开始,传统体制性的福利分房划上了句号,人们的吃穿住用行都走出了向单位要福利的传统,进入向市场表需求的时代,这种分工的社会化极大地释放了国内企业的发展潜力,提升了劳动者的择业自由,提升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如今,面对高房价下的望尘莫及,公司为员工提供带有福利性质的居所,虽迥别于之前的福利分房,但也残留着企业办社会的旧痕。毕竟,不管公司在财务处理方面是基于公益金列支,还是其他项目列支,公司为员工提供的优惠住房,之于员工而言并非是一种额外的优惠购房福利,而可看作是员工薪资待遇的一部分,当然其中内含着一种在特定条件下的激励约束效应。而若一些公司为员工提供的地块来自各地政府基于人才配套住房地块这一优惠政策,则很容易损害房地产市场的统一性。
企业用房留人难起到与激励相容效果
这种企业用房留人,地方用人才公寓吸引优质企业的人才,是否能起到与激励相容的效果?
笔者认为未然。首先,用房留人的策略带有短视性,存在期限错配风险。短期这会带来明显的人才吸附和经济增长收益,但长期来看可能就未然,尤其是在技术变革对经济社会的改变方兴未艾的当下,经济社会的人才结构性需求变化相当迅速,现时引进的相关人才是合适的,几年后部分人才可能就难以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了,而住房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既不可能对几年前吸引的人才采取腾笼换鸟的策略安排,又很难用增加新的安置人才的地块和公寓。
其次,牵制了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和劳动者的择业自由,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等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适应能力和灵敏性。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的自由流动,这使整个经济社会有如活水源头。住房表面上是一个居住场所,但在心理上是一堵心墙,安居既是一种稳定的代名词,同时又是固化的别名,人一旦安居下来,就会带来较高的迁徙成本。
对于企业而言,用房留人实际就是增加了员工的稳定性,但损害了企业人力资源调整的能动性,容易带来进退激励的不对称性。即用房留下来的人才,对企业而言是一种人才的沉没资本,使企业资产变得越来越重,难以敏感性地适应产业和技术变迁。这方面对一个地方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