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后13名自梳女,这个追溯到清朝后期的特殊群体
北京时间一月九日消息报道。那些把头发梳得已婚妇女一样盘起的女性被称为“自梳女”,这种方式用来寓意孤独终老、终身不嫁的信念。这类人群的产生要追溯到清朝后期的那个年代,这个特殊群体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才有。
目前,番禺区小谷围街南亭村尚有13名自梳女,均已八十以上高龄,有的已近百岁,多为独居孤寡长者。由于历史原因,分布在珠三角仍在世的自梳女为数不多,她们算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随着年龄增长,和众多特殊长者一样,“自梳女”在身体、心理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需求,需要社会关注和关怀。针对此情况,番禺区小谷围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发起“情暖暮年·传承友爱”自梳女等特殊长者服务项目。
这些自梳女有怎样的故事?社工们又是怎样帮助她们的?近日,记者深入采访。
小谷围小岛上有最后一批自梳女
番禺区小谷围街南亭村渡口不远处有一个小岛,被人们称为“海心岗”,岛上有一块“梳起石”。据传,新中国成立前南亭村的“自梳女”会乘船登岛,在姐妹的帮助下完成“梳起”仪式。梳起唔嫁,矢志一生。
如今,小谷围街南亭村还生活着13名自梳女,她们的平均年龄超过了八十六岁,有的已近百岁,是国内最后一批自梳女。近日,记者跟随社工陈锦芳探访了自梳女。
故事1
她种地打工帮衬家里
老来常去大学城锻炼
玲姨今年八十多岁,是一名自梳女,独居在南亭村西社大街的一间小平房里。近日,记者跟随陈锦芳来探访玲姨。穿过小巷,兜兜转转进了平房,只见屋里有一台老电视机、两张靠背椅、几张小板凳,干净又整洁。
玲姨身形清瘦,精神矍铄,正打算煮晚饭,她指着靠背椅让社工坐。“这椅子自我小时候就有了,后来坏了,我不舍得扔,修修又拿来坐。”椅子是玲姨的姑姑在香港做家工时买回的,姑姑也是自梳女,一晃这椅子已陪伴她七八十年。
玲姨十几岁时,父亲因病过世,母亲又不会耕地,家里弟弟、妹妹还小,这些遭遇让她坚定了自梳的想法。玲姨说,父母不支持她自梳,父亲去世前一直叮嘱她要嫁人,母亲在她自梳后还试着找人替她说媒。然而,从决定自梳的那一天起,这辈子她就从未想过要结婚。
一直扎根南亭村,玲姨种了五十多年地。60多岁时,玲姨到手袋厂打工,做了五六年后,她又回村帮人串了四年珠子,“一元串一包,看不清,就要戴眼镜。视力越来越差劲,就辞了这份工。”玲姨用辛勤劳作帮衬家庭,带大了弟弟妹妹,还帮弟弟建了新房,后来弟弟妹妹都结了婚,分了家。
“大的小的都结婚了,我不和别人一起吃。”2000年初,小谷围建起了大学城,玲姨每个月都领退休金,她再也不用打工赚钱了。如今,玲姨对生活很满足,“政府给所有村民买了社保、医保,生活一点不愁。”现在,玲姨爱煮饭,“买瘦肉,吃大鱼”。此外,她还很喜欢运动,常到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馆去锻炼,有时觉得腿脚酸痛,她就会去吊单杠、双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