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买纪念币被骗百万,含恨离开这个世界
北京时间二月二十六日消息报道。在2018年的春节之前,很多地方相继曝光不少老人家被骗的新闻消息。部分老人家在如今社会众多骗术的“围攻”之下,特别是保健品,高价纪念币等产品,少则损失数千元,有的被骗光一生积蓄,负债累累。多地警方、法院发布了针对老年人的常见诈骗类型和提醒。
近年来,多个机构作出的调研报告显示,老年人已成为诈骗的主要受害人群。
老年人容易被骗的原因复杂,除了自身接受社会信息少、防骗意识低等特点,也有心理、家庭甚至社会的因素。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陈绍建说,老人最怕的是寂寞和无用感,他们同样也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也正因为子女不明白如何安排父母退休后的生活,才给骗子钻了空子。
在一些保健品公司和收藏品公司的内部,"如何获得老人信任""研究老人的心理"也成为上岗培训课程。推销员通过口头亲切称呼甚至认干亲等方式,用长时间的"温情攻势"打动老人,取得老人信任后进而行骗。
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负责人卢明生律师认为,老年人被骗已不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工商、公安等部门还应加大打击力度。
2月24日,廖永林(化名)展示自己购买的部分钱币和邮票。早在2010年,廖永林接到收藏品销售的电话,就此开始不断购买钱币、邮票、粮票、字画等收藏品,而购买时承诺的"回购"、拍卖从来没有成功过。据廖永林说,花在这上面的钱已经近百万了。
直到死的那天,66岁王权购买的大量钱币、收藏品也未能如愿拍卖。
"到死也没能咽下那口气。"王权女儿说。
王权生前至少在8家公司高价购买了收藏品或纪念币。销售员告诉他,一段时间后可以帮他将这些纪念币拍卖,获益巨大。
女儿有次听王权提过"想赚些钱留给孩子。"那是女儿生完二胎后的事儿。
六旬老人被骗百万元含恨离世
王权大量购买钱币、收藏品瞒着所有家人。
2014年底,女儿生了二胎,母亲前去照顾,王权独自居住在四惠附近。
女儿回忆,大概在2017年初,她曾听到疑似收藏品销售人员给父亲打电话,邀请父亲前去公司洽谈,他一口答应。当她询问时,父亲回答:"反正没事,去看看。"
王权从2012年查出胰腺癌,多次化疗、住院后,于2017年8月去世。女儿在房间收拾遗物时,才发现他至少在8家公司购买了收藏品或纪念币,花费180多万元。
在女儿印象里,王权是一个生活节俭的人,经常吃剩菜剩饭,有时还会捡别人丢弃的家居物件回家用。
为何花上百万元买收藏品或纪念币,妻子和女儿并不知情。
女儿有次听王权提过"想赚些钱留给孩子。"那时的王权还因患癌需定期化疗、住院,花费不少医药费。女儿猜想父亲为了减轻她的负担,也在想办法自己挣些钱。
但这些已入手的收藏品、纪念币再难以出手。
2017年6月份,王权脚都化疗麻木得没法走路了,还要去收藏公司,想把手中的藏品出手换钱,未果。
在王权的微信里,曾在去年7月联系一家公司的销售员,询问藏品什么时候能出手。但没有得到回复。此前很长一段时间,这位销售员经常给王权发早安、心灵鸡汤、天气预报的信息。
那时的王权已是癌症晚期。1个月后,王权去世。
女儿在王权的手机里发现,有些电话号码没有备注,但几乎每天都会打来,而且有很长的通话时间。
女儿怀疑这些就是推销员。此后还有收藏、拍卖公司的电话打来,邀请前去购买藏品。
王权生前把所有购买收藏品、纪念币的明细记录在账本上,银行交易凭条也夹在其中。女儿根据这些信息找收藏公司退款,发现有2个公司跑路完全找不到了,还有3家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不退。
其中在百子湾的一家收藏品公司,王权购买纪念币花费近100万元。王权女儿拿着纪念币前去退款,对方称没有票据,不承认在此购买。王权女儿于是报警。
85岁的杨慧也陷入了拍卖公司的套路。她离异多年,为了做生意,她卖掉了房子,租房独居。
她从2016年春开始接触了20多家收藏品或拍卖公司。"什么也没卖掉,还四处交钱,欠了一些债。"她有点唏嘘,又隐约怀着希望,"这些公司都说我那两幅字可以卖到一二百万"。